Saturday, October 22, 2005

10_22_2005 課程

第二章 表演形式

第三節 戲劇/劇場

劇場特性
在此討論的戲劇,我們必須先排除錄影播放的方式,而回歸至現場在劇場演出的形式。
「劇場在每晚逝去,而於第二天復活」,在我上生平第一場戲劇課程時,授課老師所提出的開場白。這句話的意思是:劇場只在演員面對觀眾表演時才真正存在。在劇場中所演出的戲劇不像一本小說、一幅畫、或是一座雕像,可以歷久不變;它只存在在演出過程中,演出完了也就隨之消逝,其殘影餘像,只寄寓於劇本、相片、評論、錄像,以及觀眾的記憶裡。

最具震撼力的藝術
雖然,劇場是如此短暫的藝術,但是是最具震撼力的藝術。因為,在觀眾注視之下進行的,是由活生生的人演出的人生經驗,有如現時此刻所發生的事情一般。劇場就是以這種方式模擬了人們一分一秒所活過、感受的生活。而和現實生活一般,所有經驗過的事件,就成為過去的一部份,永不回復。

最客觀的藝術
典型的劇場中所有內在外在的經驗,都是經由語言(聲音)和行動來表現。如同在生活中一樣,我們是由聽和看來了解個人的外表和內心(經由他的言行以及他人的評價)。小說可以詳細的描寫敘述一個角色藏在內心中沒有說出的想法和未表達出的感情,但是戲劇演員如要透露一個人的內心,就只能借助外在行動(表演)。然而此一特性卻也同時提供了劇場一種與實際生活神似的特質,這是其他藝術難以匹敵的。

最複雜的藝術
劇場表演藝術需要非常多的創作者:編劇(劇作家)、演員、導演、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編舞以及音樂家。這種複雜性使得劇場視為一種「綜合藝術」,同是它也不是一種「純藝術」,因為他不是一個單一創作者的作品。劇場的力量,大半就在於它的複雜性;他的諸般魅力──動作、語言、音樂、舞蹈、圖畫,結合了所有藝術迷人之處,而表現在這單一藝術新穎而出眾的形式裡。

劇場中的兩個主要基石
劇場藝術中最主要的兩個基石一是演員,二是劇作家。
既然戲劇的情節與衝突全靠角色的說話與動作來呈現,它首先就需要演員的存在:在演出中借重他們的身體、聲音與動作表現。在實際需要上,演員與劇作家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都需要對方來幫助完成各自的藝術。演員固然可以不依賴劇作家而從事他的自己的表演,即是用即興的方式來表演他的語言與動作;也就是說,即興演員可以成為自己的劇作家,但是除非此類即興之作可以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不然是無法長期持久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通常要維持吸引力,一場演出必須包括某種結構,藉此來敘述一個故事,來顯現一個角色的性格,或是闡明一種意念。隨著演出的延長,故事、人物或是意念也必須進一部的糾結發展,此時現場表演的演員就難以用即興的方法來構想或是釐清上述的種況,劇作家的角色也因此不可或缺,而和演員相輔相成。

劇本閱讀以及劇本演出
當閱讀一些古典劇本(已不再演出的劇本)時,或可從情感、思想與生活上與舊時代發生聯繫,進而了解一些劇場藝術其他部分的橋樑。然而,儘管閱讀劇本可以增進對演出的了解,但是劇本絕對是為了演出而寫作的,因此在演員、服裝、場景等加入之前,不能算完成。在所有演出的必要元素加入之時,必然會產生許多衝突以及爭議之處,此時導演必須要對於劇本的解釋、演員的走位以及在適當的佈景、服裝、音樂與舞蹈的背景下,設計、糾正並調和所有的舞臺動作。
(改寫自: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布羅凱特/志文出版社p25-28)


戲劇新觀念
在劇場歷史的演進中,對於形式的理論闡釋產生許多不同的方向,以下之摘錄,是現代劇場理論重要的意見,同時也對於表演藝術的方向提出獨到的看法。

從戲劇到行動,表演到「非表演」
在20世紀劇場的巨變當中,波蘭導演果托斯基(Jerzy Grotowski 1933─)主張的「質樸戲劇」影響深遠。60年代他的「貧窮劇場」打破了觀眾與舞台的區隔,重建演員和觀眾的親密關係。他認為演員是演出的主體,無須借重服裝、佈景、燈光、音樂、甚至於劇本的輔助。70年代起,果托斯基連「表演」的概念也拋棄了,將戲劇還原為「活動」,開啟了現代表演藝術的重要路向。以下摘錄自1979年他在波蘭電台位中學生所做的演說,清楚地陳述了這種與傳統截然不同的劇場概念。
當代劇場概念的修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已開始。新的概念將劇場視為一個整體的地方,其中純觀賞與純表演的界線逐漸瓦解;一群準備好的人(演員)以行動呈現一個情境給外來者(觀眾)看;他們的行動準則是:除非你真的想要做,否則就不要跳舞或做些什麼別的,不要虛情假意,如此就產生了一個情境,在其中所要找的不是如何演戲(表演的表演)而是怎樣不去演戲(不表演的表演)。
在這些活動中,演員要拋開演戲的想法。這不僅意味著他不要立志去當一個職業演員,甚至要立志比他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還不「扮演」。
這種表演同時也可能包含非常繁複的活動,引發人與人之間的自然接觸,沒有假想情境、也沒有角色扮演。這些活動的「發動者」不是傳統定義的「演員」,但如果他們活躍,吸引他人的注意跟隨,他們跟18世紀所定義的演員也就沒有什麼分別──「演員」actor這個字的英語字源本就是指一個「活躍的人」。某個人比旁人活躍,吸引他們(旁人)投身參與行動,就是演員;但是在新的概念中,這樣的演員卻是經由退出表演、放棄日常社交角色的方式來完成。
一般劇場的演出,如果故事背景是森林,佈景製作會在布幕上畫樹或是立上一棵道具的樹在舞台上。但倘若發生在真實的樹林中呢?如果我們設想一場演出,並無佈景的存在:我們置身在真實的樹林裡;我們在路上,真正的馬路;頭上有太陽,真的太陽;或是在夜晚,真的夜晚,而非在舞臺上模擬出的黯淡光影。也就是說,演出是在最真實不過的佈景(現場環境)中進行,但它卻不是佈景。行動的地點就是真實的劇場,簡明確實。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為悲劇/劇場規範的三一律(地點、時間、行動的統一)。現在我們有地方→也就在發生的現場發生;有時間→在發生的當時發生;有行動→發生什麼就照實發生。我們並不敘述另時另地可能發生另外的事,而是此時此地,由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引領發生的這件事。只此一次,不能重複。倘若時地改換,情況就會生變,「非表演」因此也有著地點、時間和行動的統一。
劇場具有兩極的可能。「演員」可以是刻畫或體驗另一角色的人;也可能是指一個行動中的人,他不是要表演,而是要用此日常生活更不去表演的方式,把別人吸引到最簡單、人性、而直接的行動。
事情可以按照寫好的劇本來演;也可以像爵士樂一樣,由起始的基調即興發揮。
劇場可以有觀眾、有演員,壁壘分明;也可以泯除界線,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或時為觀眾時為演員。
最後,一個團體可能是因為工作和職業的緣故組成,也有的是基於生活中的特別興趣而聚集。當後者具備能力或責任而十分專業時,專業變脫離了「職業僱用」的定義,而成為工作及生活的交集。
(1992年,表演藝術月刊試刊號p.117,劉蘊芳譯)

Friday, October 21, 2005

2005

張貼意見於: 2005_表演藝術
無標題
18 個意見 - (image placeholder)顯示原來的文章 (image placeholder)摺疊意見
claudia_yang?提到...
看電影、戲劇的感覺好像是如此:過程中享受有趣點,結束後想一想主題的啟示,啟示如有所得,會很令人滿足。如沒有也享受了樂趣。這也就是所謂的『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吧!很好奇李小龍年代的電影是如何宣傳,告知大家去欣賞電影的,有宣傳海報.....等嗎?畢竟表演藝術要宣傳才會有人去欣賞。
10:36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提到...
1972年,電視似乎還是黑白居多,不會播放任何的電影廣告,但那時候的電影院很多,每個社區附近好像都有一家電影院,電影院強檔片上映時會看到手繪的看板招搖於市,還有電影宣傳車,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娛樂真的不多,電影實在也不需太多宣傳。
11:14 AM, October 15, 2005

modeljmy2005?提到...
60年代的台灣社會.是經濟起飛成長的年代.從農業轉位工業.當時看電影應當是一個奢侈的享受.我的感覺是,當時去看李小龍電影的,除了好奇與新鮮外.留下讓人映像深刻的,莫過於他的拳腳功夫,視覺上的表現.在當時的年代已經是不得了。現今2005年科技的精進,動畫特效電影,每年推陳出新,這是市場考量也是市場所趨,和當年李小龍的電影,相提比,此電影藝術的發展似乎會隨著經濟成長和社會變化,而明顯的改變;而這表演藝術的層次,也隨著增長。就像這次歌劇魅影來台表演,有些位子現已買不到票了,我很樂觀的對表演藝術的重視及轉變。相信很多人也會這樣認為。以上僅是個人看法.謝謝
11:20 AM, October 15, 2005

frank345?提到...
請問老師:1.目前在大部份的表演戲劇中都會有劇情簡介他的主要目地或許是想吸引更多觀眾來欣賞戲劇嗎?還是要告訴觀眾了解他們在演什麼呢?2.常常去欣賞戲劇表演.經過經驗累積後他的藝術程度會提高嗎.為什麼?3.欣賞一齣戲.一定要先了解劇情才會去嗎?4.了解藝術與不懂藝術的人要如何看表演戲劇?
11:28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提到...
modeljmy, 你的意見很對,我對於目前的電影是有一些看法,所謂的美國好來嵨電影或是百老匯,是由一種精密工業所做的展示,表演藝術在其中,或許明星現象才是主要觀注的焦點。有一些人認為太多的美式文化,會麻痺和擠壓其他藝術的展現,我想這也是強勢文化行進後不得不接受的創傷或感傷吧,因為多數人就會形成流行;似乎不必鄙視流行,但有時也必須保持特立獨行的勇氣和挑戰非主流的氣質。
11:36 AM, October 15, 2005

kingfu?提到...
所謂「藝術」習慣上被分成兩類:實用藝術與美術,前者演進成一專門字彙「技藝」,所謂的「技藝」,是否是指學有專精技能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才藝表現呢?如中國的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古代賣膏藥及歐美的街頭藝人、魔術表演、馬戲團,是否也是「技藝」的呈現。
11:44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提到...
1. 如果是在表演前的劇情簡介是純粹幫助觀眾的理解,並造成一種期待的新哩,而有助於戲劇進行。2.常常去欣賞戲劇表演.經過經驗累積後他的藝術程度會提高嗎.為什麼?最少他的鑑賞能力會提升,藝術程度應該是無法量化,所以無所謂高低。欣賞經驗的累積還必須要涉獵一些理論上的啟示,才能從架構上來欣賞戲劇,不然他只會成為一個內行的觀眾。(例如:籃球迷並不等於體育記者,但有些知識內幕或許比體育記者更豐富)3.可以,但非必要。會有幫助。因為戲劇不像電影,去看一場戲劇事實上早就知道所有的演出道具都是假的,但是你要逼自己相信,裝著煞有其事。4.了解藝術與不懂藝術的人要如何看表演戲劇?這一題再討論。
11:51 AM, October 15, 2005

Wesley?提到...
king fu,不,這裡指的useful arts-technology,有關技術;工藝、科學,有關於皮影戲,布袋戲我傾向歸類於Fine Arts,但另一種說法是以雕刻師傅與雕刻家的分別,歌星與歌唱家分別,或可點出useful arts-technologyFine arts的分別。
12:01 PM, October 15, 2005

永恆不滅的烙印?提到...
很遺憾,要不是今天請假,我真不知道如何在公司上這們課,就當我在演一個憤怒的學生吧。我們唸假日班的原因,來自於星期六上午的上可不便,可是因為老師的緣故,星期六上課,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學習出了什麼問題?還有登入後無法看到群組加入,是因為我不熟悉這樣的系統,但是,這樣我該如何學習?因為表演源至於人類的感受,至於表演主要的目的是釋放人類內在的情緒,進而成為一種儀式。當電影問世後,表演的藝術不再是所謂的是外演出,電影成了一種單方面的釋放傳達。電影只能從票房感受到自己的受歡迎程度與肯定度,是個極不自由的表演,那麼電影只能算是一種表演娛樂。說到表演藝術,互動性、及時性因該更高,更直接感受到觀眾的情緒,也如同網路教學一般,如果少了學習上直接的互動,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提供思考討論的論壇罷了。
12:05 PM, October 15, 2005

Wesley?提到...
1.我並未要求各位在星期六上課。我只是在每星期六貼出課程2.我並未要求各位必須參加即時討論,我只是請各位提出問題(在任何時間),我可以在此時提供即時的意見回覆,事實上大多數的問題我都等了一週後再回覆3.各位只需進入nacotizationblogger即可讀取課程資料以及發表意見,目前並不需要群組的功能4.請各位了解,此遠距教學課程的設計,會有我video影像的授課,大約1-3小時,但是不會有面對面的功能,這是遠距教學的精神所在,很遺憾,目前交流的方式,就是這樣論壇的方式。5.我在課程說明中已向各位說明本課程之摘要大綱,如果目前無法符合你的需求,我會儘量修正,但是遠距教學的原則與缺陷無法改變。6.即時答詢是我為了增加互動所提出的方式,目前的時間有兩段,請至上週問題答覆中檢視。
12:56 PM, October 15, 2005

Wesley?提到...
回覆永恆不滅的烙印,表演主要的目的是釋放人類內在的情緒,進而成為一種儀式。這句話有些值得商榷之處,我所摘錄或是改寫的論述中所指出儀典中可找出表演的起源模式。但尚未闡述表演的主要目的與進程。有關於電影的討論,因為牽涉因素頗多,我必須到電影章節時才可做進一部的整體說明。你的觀點可接受,但是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有很多電影是不需要票房的,有許多獨立製片的實驗電影、紀錄片等等反倒是象徵自由表演藝術的指標。
1:54 PM, October 15, 2005

zoe?提到...
老師您好, 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表演"一詞的定義中, 提到:"外在的顯現包括聲音及身體", 那麼默劇並沒有聲音的部份, 是否能定義為"表演"? 如果是, 那默劇為何要不同於其他表演? 其用意為何? 反之, 現代科技造成的音樂軟體, 如音樂CD, 音樂數位檔案(mp3), 只有聲音卻看不到動作, 是否能說這些歌手或樂手的音樂是表演呢?
7:52 PM, October 15, 2005

Lucy?提到...
舉例來說,例如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天邊的一朵雲"這部非主流的藝術電影,每個人看完之後的評價皆不同,有人說他是目前最肉慾的、最敏感的、或許也是最情色的年輕導演,這是其中的一種形容。蔡明亮導演他拿掉語言,專心處理表演(肢體表演),你要怎麼去看待?觀賞者是握著欣賞藝術的主導權,至於要怎麼解讀就在於觀賞者,就如同老師文章內寫的『每個人經由個人的經驗experience發展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本事」』,這樣形容對嗎?
12:52 AM, October 16, 2005

Camille?提到...
請問老師, 什麼時候才開始有娛樂性質的表演, 它又是怎麼與傳統的祭典分開的呢?
6:06 PM, October 16, 2005

?提到...
「藝術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人類經驗的探索。」是否如同舞蹈的演變一般,源自於儀典對天地崇敬的神聖舞蹈,後來衍生出娛人自娛的表演性質舞蹈,直到現在所謂的現代舞蹈與後現代舞蹈,在透過渴望自然的肢體動作中,發現到動作與心靈之間的密切關係,以肢體語言,開始進入人類心靈的最底層。因喜、怒、哀、樂,而有表情;因為歡樂高興而手舞足蹈,因為悲傷恐懼而瑟縮膜拜,最後,這些肢體動作的表現,就是人類反應最心底的情緒與生活經驗的累積而造就的舞蹈藝術。西方的藝術似乎多以科學作為依據所以較偏向知性是嗎?
12:59 AM, October 17, 2005

意見已刪除
此文章已被作者刪除。
8:22 PM, October 17, 2005

sky?提到...
請問老師:1.表演藝術與我們商業設計有何相關性?2.是否表演藝術有與其他科系更相關性?
9:30 AM, October 20, 2005

ㄧ抹淺藍色的海洋?提到...
前陣子從報上看到有一位歌手模仿美國電影與電視節目的內容在台北101旁搭建了一個玻璃屋並在裡面生活整整24小時給大家看,並藉此來創造話題,已達到宣傳的目的,不知道這種形式的活動算不算是ㄧ種表演藝術呢?
7:31 PM, October 21, 2005